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word('consent_desc')}} {{word('read_more')}}
{{setting.description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SCOTT,由Ed Scott創立於1958年美國愛德荷州(Idaho)的滑雪聖地Sun Vally,最早期的產品是鋁合金滑雪桿,當時推出橫掃了以鋼製或竹製為主流的滑雪桿市場。多虧Ed的遠見,在公司剛起步時就確立了SCOTT要作為技術領先品牌的經營方針。
1986年SCOTT推出第一台登山車產品,作為進入自行車產業的敲門磚。1989年SCOTT再度推出革命性的新產品,世界第一支空氣動力把手,它並伴隨著Greg Lemond在該年環法最後一站追回50秒的落後並倒贏原領先者Fignon 8秒,戲劇性地奪下該年環法冠軍。
1995年SCOTT推出暢銷的碳纖維登山車Endorphin,奪下許多座世界盃,甚至是奧運冠軍。1998年G-Zero的推出是全世界最輕的雙避震登山車,並成為自行車工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。
2001年再度創下輕量化的典範,第一台1 kg以下的公路車架Team Issue,這時還只採用鋁合金的技術就能達到這樣輕盈的身段,甚至目前市面上還有許多碳纖維公路車還比這台重。
2003年SCOTT超越了SCOTT,CR1的推出再次將輕量化重新定義,895 g的公路車架,使用當時最先進的HMF碳纖紗。同樣的技術也應用到雙避震登山車上,這就是Genius,它並展現了SCOTT對登山車的一些創新想法,整合車架的三段式後避震設計,該年Genius並幫助Thomas Frischknecht奪下Marathon項目的世界錦標賽冠軍。
2005年,輕量化車身搭配長行程(165 mm)懸吊,Ransom的推出讓All Mountain領域有了新標準。同年,Plasma也以市場上最輕量的三鐵車之姿而誕生,結合職業三鐵車手的意見搭配CR1所學到的碳纖技術,980 g的車身搭配整合300 g的空氣動力座桿,Plasma奠定了碳纖三鐵車的輕量標準。
2007年Spark打破雙避震車的輕量標準,含後避震器僅1790 g,Spark的成功要歸功於新一代碳纖維製程IMP模內成型技術,加上DT在輕量後避震Nude的鼎力相助,最終讓Spark LTD成車能降到10 kg以下(9.9 kg),當然這又是其他品牌所望塵莫及的標準。
同年,790 g的Addict也寫下最輕量的公路車架紀錄,同樣使用IMP製程,具有碳纖後下叉、碳纖前變吊耳,搭配330 g的全碳纖前叉,SCOTT的新一代公路旗艦Addict僅5.9 kg。
2010年SCOTT推出專利雙端線控把手TwinLoc系統,一個控制器就能同時控制前後避震作動,讓Genius系列的操控更為方便。
2011年SCOTT重新設計單避震登山車,再度寫下899 g的登山車架輕量紀錄,並幫助Nino Schurter奪下世界盃總冠軍。同時Genius新款Genius LT取代Ransom成為SCOTT的AM旗艦,並將行程再次增長至180 mm,讓AM車款可騎乘的範圍更廣泛。
2012年推出全新旗艦車種Foil,以Project F01技術發展出全新管形,讓Foil能達到輕量、剛性與Aero三者的完美平衡,定義次世代公路車標準。全新改款的Spark讓剛性更上一層樓,外觀也更簡潔俐落,並推出29吋車款,輕量的XC與林道兩用車。
一路走來,SCOTT一直是輕量化與技術領導的代名詞,讓它伴隨你在比賽中奪下一次又一次榮耀吧!
Help
FAQ
Delivery & Shipping
Payment
Return Policy
Terms & Conditions